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宗馥莉懵了,啤酒还在研发中,网友已经把包装,宣传片都做好了!

宗馥莉懵了,啤酒还在研发中,网友已经把包装,宣传片都做好了!

发布时间:2024-04-02 15:25:52

  1. 娃哈哈之女:宗馥莉
  2. 任正非、王健林、宗庆后,那些65岁还没退休的企业家,在做什么?
  3. 宗庆后:为什么我不赞成裸捐

一、娃哈哈之女:宗馥莉

娃哈哈之女:宗馥莉

高架旁,清泰街,杭州火车站不远处,有一幢略有些年头的6层小楼,如果不是“娃哈哈”三个字,一般匆匆而过的行人可能无法相信这幢普通的小楼里每年调度着400多亿的营业收入。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的办公就在这幢小楼中。每天穿梭在清泰街来往的车辆和人流中,或许除了娃哈哈的门卫,谁也不会意识到,中国大陆首富刚刚和自己擦肩而过。

20公里外,萧山开发区,一片别致的咖啡色厂房在广阔的田野和工厂中隐约显露着她的卓尔不群,厂房门口是簇新的“松源”二字。宗庆后唯一的女儿,28岁的宗 馥 莉,和她的父亲一样,只要不出差,宗 馥 莉每天最早到办公室,最后走出办公室。宏胜集团,这个3年前成立、员工平均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新公司,却承接了已有23年历史的娃哈哈大多数的跨行业及进出口业务。

娃哈哈这个国内第一、全球第四的饮料帝国,正在经历国内传统制造业向国际化迈进的转身,企业的新生代管理者也承载着带动娃哈哈这架庞大传统机器转型的重任。尽管宗庆后已为公众所熟悉,作为企业迈向国际化使命的开拓者与执行者,宗 馥 莉却始终停留在迷雾中,留给大众的,不过是网上的若干照片、些许传闻而已。

宗 馥 莉是个怎样的企业家?娃哈哈未来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如何走?时报记者近日专访刚刚获得浙江省十佳新生代企业家称号的宗 馥 莉,告诉你一个鲜为人知却又是实实在在的娃哈哈接班人。这也是宗 馥 莉首次接受媒体专访。

个性宗 馥 莉

传承父亲的勤奋,独自求学海外,自主研究管理与设计,新任多元化和国际化重任……独特的个人经历,成就了宗 馥 莉独特的个性,也让她对企业、对员工有着别样的要求。

独立:凡事都要靠自己

多年独自求学海外的经历,让宗 馥 莉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无论是上新项目,还是出差在外,宗 馥 莉总是自己钻研、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正是这个性格,宗 馥 莉在管理员工时也经常要求员工独立思考,凡事都要靠自己。她说她对企业的管理更加注重大方向的把握,给员工充分的平台与空间,让员工快速成长,并能独当一面。这是在宏胜集团中能够隐约感受出的'文化氛围。

宗 馥 莉和父辈在管理方法上会有所不同,但是在工作态度上宗 馥 莉却实实在在带着不少宗庆后的影子。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考察项目用地的时候经常一天飞机来回,甚至连续一周跑七八个城市,一天看四五块地。

自信:源于坚持和积累

自2005年回国后,宗 馥 莉并没有以少东家的身份直接进入娃哈哈的决策层,而是像娃哈哈其他新人一样,就职于一个企业中层干部助理的平凡岗位。这种低调的角色定位,使其能更好地对企业的管理模式、经营状况能有更加具体直观的了解。在后面的几年中,宗 馥 莉在一系列投资决策上的自信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前期的积累。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宗 馥 莉以萧山二基地为基础,逐步在江苏、湖南、广东、福建等省份建立起了十多个饮料生产基地,并从07年开始,进入到奶粉、香精、机械、包装、进出口这些饮料行业的上下游产业。截止2009年,其所辖宏胜集团的营业收入已经达到80多亿,占到了娃哈哈集团总营业收入的近1/5。

“除非你做好了十足的功课与准备,否则别想就她决定的事与她pk,因为她自己已经做了很多功课。”在员工的眼里,这个年轻的领导是固执的。但同时也是在不断的积累中培养了她特有的自信和执着。

专业:立足多元化发展

娃哈哈算得是业界“专注本行”的典型案例。如果说宗庆后对娃哈哈的运作以“渠道”见长,宗 馥 莉说她更注重品牌。

宗 馥 莉认为,娃哈哈品牌的未来定位应该是“健康、营养”。“多元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跨行业。”宗 馥 莉称,“饮料行业本身就已经呈多元化发展,有按原料分的,有按功能分的等等,而且,围绕这一主业,向上可延伸到原材料供应、包材供应、加工设备制造,向下可拓展至零售、对外贸易等一整条产业链”。

同时,宗 馥 莉也认为,多元化也不仅仅是一味的扩张,应该将品牌做得更加专业,成为行业的标准。“一个成功的品牌能够引领一种消费观念。”她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生活的需求必将是大势所趋,我们也将致力于推广健康、绿色的消费理念。”

激情: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有着海外教育背景的宗 馥 莉对于企业管理有她自己的理解,她认为,企业管理要强调团队合作,要求“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要创造自我价值”。

据宗 馥 莉身边的员工反映,年轻而志存高远的她也是个“工作狂”。“一般不管是新项目筹备还是新公司成立,每项工作她都要亲自审阅把关。”这位年轻的海归领导每年都要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一步一步地走着:从萧二基地管委会主任助理,到管委会主任,到娃哈哈童装公司总经理,再任宏胜集团总裁和娃哈哈进出口公司总经理,“总之每年都在成长”,跟随她的员工这样说。

“年轻人在一起创业要有激情,我希望我的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通过锻炼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能个个独挡一面。”宗 馥 莉希望在她这样的热情感染下,她的团队中无论是前辈还是后来年轻者,都要充满激情。

宗 馥 莉眼里的娃哈哈

国际化

边承接海外代工边尝试品牌输出

娃哈哈要国际化了。这个23年来专注国内市场的饮料巨头终于要大步踏出国门。“一是国际化,二是多元化。”宗 馥 莉说,娃哈哈的进出口业务原本分散在集团内几个部门,今年他们刚把这些业务集中起来,在5月份成立了专门的进出口公司。“现在每年进口额有数亿美元,主要是原材料和设备,饮料、八宝粥等现有产品出口额也有近千万美元。”

“娃哈哈虽然在国内做得很大,但在国外毕竟影响有限,而且我们并不十分了解国外市场。”宗 馥 莉称,如今他们一边开始接海外的代加工业务,一边尝试自己的产品出口。“通过代加工可以了解国外市场的法规和消费习惯,现阶段的产品出口则主要以海外华人市场为饮料市场国际化试水。”

要说“边渗透边调研”是娃哈哈的走出去战略,那“如何赋予娃哈哈全新的形象”则是他们直面的一大的困境。“娃哈哈这三个字就太过本土化,这是造就如今成功的原因,却也是国际化的一大门槛。”宗 馥 莉称。

尽管娃哈哈至今未上市,但宗 馥 莉说,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他们不排除和外来品牌战略合作的可能性,而且“在经营层面和资本层面都有可能。”

多元化

下游投建零售渠道上游试水包装与研发

娃哈哈的另一大尝试是多元化。这个“靠卖水卖出首富”的传统企业在做了20多年饮料后启动了向产业上下游的延伸。

今年6月,娃哈哈宣布进军零售业,将在河南商丘开建shopping mall(大型购物中心),宗庆后说,这一项目具体交由宗 馥 莉负责。

对于多元化发展,宗 馥 莉对此的解释是:自建下游的零售渠道,同时也期望以此给予娃哈哈品牌新的概念。宗 馥 莉说,该大型购物中心将以娃哈哈命名,希望通过建立实体化的业态来提升娃哈哈的品牌内涵。

除了向下游零售的延伸,娃哈哈也正在计划向产业上游的扩张,“不久后我们将在萧山新建一家印刷包装企业和一家香精香料企业,两者的年产值都将在10亿元左右,而且都将投巨资打造成国家级的研发中心。”

链接

“双榜首富”宗庆后

在10月28日公布的“福布斯2010年中国富豪榜”上,现年65岁的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以534亿元位列榜首,“饮料大王”第一次逼退“地产大亨”和“电器大佬”,问鼎中国首富。此前14天公布的“2010胡润百富榜”上,宗庆后同样以800亿元资产占据首位,在历届首富中也仅次于杨惠妍。 ;

二、任正非、王健林、宗庆后,那些65岁还没退休的企业家,在做什么?

企业家会工作到什么时候?

60岁是法定退休年龄,基本上到了65岁,大多数人都退休了,比如潘石屹退休玩起了摄影,马云退休当起了“老师”,黄峥退休去研究食品科学和生命科学等。

但是,还是有一大批过了65岁的企业家奋斗在一线,这些过了花甲之年还没退休的企业家,他们在做什么呢?

庞康是一位超级低调的大佬,几乎没有接受过媒体的专访,很少在外界露面,在海天味业的官网上也没有庞康的介绍。

海天味业能从一个小酱园在产值上超越广州致美斋酱园、北京六必居、扬州三和、长沙九如斋四大古酱园,庞康功不可没。

从南京师范学院食品机械专业毕业后,庞康被分配到了海天味业,他从基层员工一步步做到了副总经理的位置。在这期间,他先是改进封装工艺,然后引进德国先进生产线,让海天味业从佛山走向全国。改制后,庞康为海天味业总经理、董事长,并成为其最大股东。

海天味业被称为造富工厂,2014年上市时,一下造就34个亿万富翁,其副总经理程雪,在2021年的胡润职业经理人排名中,位列第一,财富达到了650亿,是阿里董事长张勇的6倍。

从职位上可以看出,庞康目前负责公司的整体业务,在经营眼光上,他超出很多老辈企业家太多,庞康也给很多老品牌探出了一条新道路——新瓶装老酒,用现代化技术,经营老产品。

万达集团从一家房地产公司到成为涵盖地产、影视、 体育 、医疗、投资等多元化的巨无霸,企业越做越大,王健林也是越来越忙越累。

从1989年到改制前的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担任总经理算起,王健林已经奋斗了32年,2019年流传出一份“王健林的一天”行程单,从早上4点到晚上7点,15个小时里,走过两个国家、三个城市,飞行6000多公里,签了一个500亿的合同。

对于普通人来说,67岁是退休的年纪,但对于王健林来说,正值壮年。

2017年,房地产政策出现变动,银行收紧银根,6000亿的债务让外界一度以为万达集团要破产,首富变成了首负。王健林将部分资产出售,如将77家酒店打包卖给了富力集团,将文旅项目卖给了融创集团等,成功自救。

今年以来,王健林还是如往常一样忙碌,前两天万达成立了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王健林亲自担任组长。上个月,王健林在天津连签两项大合同,先是与中国一汽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接着与滨海新区人民政府、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签署了海滨文旅综合体项目。

王健林目前还没有任何退休的消息,从一些情况来看,也是在慢慢放权,将来万达集团有可能会交给职业经理人,这么大的一个集团,让王思聪来管理的话,确实有点为难。

钟睒睒:67岁,农夫山泉董事长、总经理

从去年9月8日开始,低调的钟睒睒再也低调不了,中国首富、亚洲首富、全球十大富豪之一的标签贴在了他的身上,时常聚焦在媒体的闪光灯下。

在创业之前,钟睒睒的父亲和马云的父亲曾在一个单位工作,两人也算是邻居,不过两人的性格完全相反。马云喜欢在台前发表言论,钟睒睒却喜欢在幕后操控大局。

跟个人低调相反的是,钟睒睒认为企业要高调,他曾说:“企业不炒作,就是木乃伊。”他甚至认为,企业的宣传方法不要管对不对,要看合不合适。

钟睒睒除工作之外最大爱好是,爱看帝王片、推崇打商战。

在饮用水行业,钟睒睒创办的农夫山泉就是靠商战上位的,他先是大战娃哈哈等纯净水企业、又大战怡宝等矿泉水里的弱酸性企业。在农夫山泉“质量门”事件中,与京华时报对峙四年,钟睒睒表示:“我们从来不说软话, 即便是自己错了,也说硬话。”

如今钟睒睒不仅担任农夫山泉的董事长、总经理,还直接管理品牌、销售和人力的工作,可谓是亲力亲为。

早年间钟睒睒曾表示:“我想我的儿子是接不了班的,我已经死了这条心。女儿还小,也没戏。”

70岁的刘永好依旧活跃在舞台前,不仅担任新希望集团、新希望投资等多家企业董事长、总裁,还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今年三月还获得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的称号。

刘永好这一生,既获得了财富,也获得了荣誉,在中国经济腾飞大潮中留下了重重身影。20岁之前,没穿过新衣服、没穿过像样的鞋,过年吃顿肉都很难。20岁之后,成了世界鹧鸪大王、中国饲料大王,发起成立了中国民生银行并为其大股东,还当过中国首富。

在新希望集团的官网上“媒体报道”一栏里,刘永好,频繁活跃在各大活动中,思想也是紧跟时代,比如在多个演讲中提到了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技术。

在上个月,新希望集团首次进入世界500强榜单,刘永好发表了全员信,又请哈佛商学院进行数字化转型战略加速的培训,进入古稀之年的刘永好看起来一点也不像70岁。

有媒体在总结刘永好的成功经验时,有一句话特别中肯:先帮助农民挣钱,然后再挣农民的钱。

老干妈陶华碧的人生堪称传奇,出生于1947年,跟当时所有中国人一样,家庭贫困,没读过书。20岁嫁人,没想到丈夫英年早逝,留下她和两个孩子,在人生的绝境中创办了老干妈。

没想到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干妈创造了奇迹,“老干妈”品牌成为茅台之后,贵州的另一张名片,3年交税8个亿更是让陶华碧自豪不已。她曾说:“实实在在地做人,实实在在地做生意,不要去弄虚作假,消费者吃了也放心。”

2014年起,操劳多年的陶华碧因为身体原因,将企业交给两个儿子打理,劳累了一辈子,本想可以安享晚年休息一下了,没想到,没了老干妈的老干妈,问题频出。

大儿子投资的房地产公司,经营的楼盘变成了烂尾楼,小儿子管的老干妈,为了节省成本,将贵州辣椒全部换成了河南辣椒,导致口味变差、销量下滑。

贵阳老干妈厂区,一个月内两次失火,造成的损失近亿元。

不得已,70多岁的陶华碧再次出山,出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原材料换回原来的贵州辣椒,当年的销售额突破了50亿。

一个文盲农村妇女,能做出几十亿的企业,为什么高材生儿子难续母亲的辉煌?

这也应了陶华碧的那句话,你实在,消费者也实在,你耍小心思,消费者也会耍小心思。

宗庆后与娃哈哈时常出现在新闻中,之前是因为企业发展迅速,宗庆后登上中国首富的宝座,如今更多的是关于接班人问题,76岁的宗庆后坚守在一线,39岁的女儿宗馥莉尝试品牌转型,但却效果一般。

近年来,娃哈哈的增长和利润都比较疲软,一方面在尝试理解年轻人,优化现有的业务,一方面在发展新业务,比如2019年成立了娃哈哈智能机器人公司,宗庆后是企业法人和董事长,公司经营业务为智能机器人、机器设备、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除了智能机器人业务,宗庆后近日又拿到了基金从业资格证,外界猜测娃哈哈要从事基金业务。

不管是智能机器人、还是基金业务,都是企业正常的业务,76岁的宗庆后还能亲自上阵,实在是让人佩服,实际上这些业务交给女儿来做,他站在背后更为恰当,劳累了一辈子,该给自己放放假了。

1944年10月出生的任正非,再有一个多月就到了77岁的生日,43岁开始创业,如今已是奋斗34年。去年卸任了华为上海子公司董事职位,外界猜测可能要退休,随后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清理一些子公司,给年轻人让位。

任正非很早之前表示,不会让子女接自己的班:“我的家人只是职业经理人,华为永远不会成为家族企业。”他为华为设计的出路是“轮值董事长制度”,轮值期间,董事长是公司最高领袖,但会有董事会制约。

高龄且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任正非曾表示坐不住两个小时,身体不如从前,如今是想要退休却退休不了。美国制裁、荣耀手机业务剥离、女儿孟晚舟被加拿大无理关押,在这个多事之秋,任正非是华为的精神领袖。

前段时间,华为决定关闭加拿大分公司,辞退当地员工,撤回技术人员,拒绝向加拿大授权5g专利,西方媒体表示,这在人类商业史上属于首次。雄狮任正非对一个国家进行反击。

虽然辞掉了董事长、副董事长等职位,目前只在华为两家重要公司担任总裁和董事职位,在华为的战略层面,任正非仍然活跃。

前年任正非在谈及退休这个问题时表示:“我会在我思维跟不上的时候退休的,我现在还是才思泉涌的状态,再呆几天吧!”

美的创始人何享健,是中国少有的低调企业家,低调到很多员工都没见过他,自从2012年将美的集团交给方洪波后,他现在只担任美的控股董事长,算是半退休状态。

在创业初期,何享健也是拼命三郎,他回忆说:“作为总经理,每天有看不完的文件,签不完的字。即便每天只睡4小时,也不能及时处理所有事情。”

后来他找了一位职业经理人方洪波,放手让方洪波去干,外界把何享健比喻为“穿西装的刘备”,把方洪波比喻为“诸葛亮”。

把董事长和总裁的位置给了方洪波后,何享健还是美的最大股东,但他却啥事不管,酷爱高尔夫,每年保持在80杆的水平。

在和公司高管打高尔夫的时候,他还劝说:“知道你们有多傻吗?加班加点,搞得鸡飞狗跳还没钱赚,你们是为啥?”

最近一次出现在新闻上,是在去年6月份,在君兰国际高尔夫生活村的自家别墅内,5名游手好闲人员强行闯入住宅勒索绑架,报警后警方第一时间解决了危机。

跟其他老一辈企业家相比,何享健显然是最潇洒的人。

结语:

创业容易守业难,人生到了这个年纪与地位,已经不怎么在乎金钱了,能否将这份事业传承下去,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中国家族企业如何传承这个问题被讨论多年,有人将自己创办的企业交给子女继承,有人将企业经理人化,不管哪种方式,成败的概率都在50%。

毕竟,没有永远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三、宗庆后:为什么我不赞成裸捐

“首先要为社会创造财富;第二,先把自己企业的员工弄好,让他们生活富裕起来,收入不断提高;第三,有钱了之后再做点慈善事业,帮助它培育造血功能” “让管理层接班也没问题” 《中国慈善家》:去年以来,“中国首富”一直是你一个最受关注的身份,那么“首富”这个名号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否会带来压力呢? 宗庆后:这个名号实际上是对企业价值、社会责任的一个认同。我是卖水的,既没有搞过暴利行业,也没有搞过钱权交易,经营操作都很透明,所以也没什么担心的。“首富”其实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使招商变得容易了,所以寻找合作可能会更加方便,尤其是西方,很相信这个东西。 《中国慈善家》:财富可不可以多元化地来理解? 宗庆后:对财富的理解确实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为什么经济发展得快,第一步就是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厂搞了个人承包制,农村搞了土地承包制;第二步允许老百姓拥有私有财产,而且鼓励你发展民营经济,调动一批人创造财富的积极性。 《中国慈善家》:现在中国社会很关注企业接班人的问题。像你这一代的创业者,如何将这个棒接给第二代? 宗庆后:你所说的第二代,也就是所谓的富二代啊。我敢说最起码一半以上不会接班,因为第一代的创业者应该都比较穷困些,文化水平也不高,但是第二代大多数都去国外读过书,所以他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高,想法也不太一样。因为我们从事的都是一些比较低层次的行业,他们想干的可能就是别的一些行业啊。他们要是不愿接老爸的生意也可以,做另外的生意都是可以的。 《中国慈善家》:年轻人可能向往更高端更酷的一些新商业模式吧!我们知道你的女儿宗馥莉小姐很优秀,你有没有考虑过:将来是培养自己的女儿,还是培养另外的经理人? 宗庆后:关于这个接班问题,我认为就是让管理层接班也没问题啊——股权可能是子女接,管理者可能是管理层接。当然现在中国企业的管理层还没成熟起来,但我想将来人们的寿命比较长,像我们这批人可能还能够干些年吧。这些年我们也把自己的企业慢慢给规范起来了,像我这些年也是在管理层上慢慢规范,并且也在分期授权,确实也在培养一批能够顶上去的管理层接班人。 “扶植成一个产业,给它造血功能” 《中国慈善家》:你是怎样参与慈善的? 宗庆后:中国有句古话叫“救急不救穷”,救穷是越救越穷,这是我认同的理念。我们碰到大的自然灾害,捐得就比较多。救穷就得帮穷困的人建立自我造血的能力吧。娃哈哈每年过年时都会参与“春风行动”,好几年我们都是捐了几百万的。 《中国慈善家》:你对“慈善家”如何定义? 宗庆后:我认为首先要为社会创造财富;第二,你先把自己企业的员工弄好,让他们生活富裕起来,收入不断提高;第三,你有钱了再做点慈善事业,但是做慈善也还是得帮助人培育造血功能。最高境界就是你要为社会创造财富。 《中国慈善家》:在慈善方面,我发现你有很深的教育情结。 宗庆后:娃哈哈的前身是校办企业嘛。当然,再往前讲,我母亲退休前一直是小学教师,我自己又是初中毕业就读不起书了。我想今后国家能不能培养出人才,关键就在教育,下一代有文化才能把国家建设好。但我处在做企业的位置,关键还是要帮助人家培育造血功能,让他们勤劳致富、真正脱贫。所以,我们在很多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建了很多工厂,按照经济规律,是不应该到那个地方去建厂的。 《中国慈善家》:你会时不时去看一看你在这些贫困地方建立的工厂吗? 宗庆后:我肯定要去看的,从建厂、选址到投产都会去。投产后每年也要去看的。 《中国慈善家》:怎么选择援建哪些地方和项目? 宗庆后:目前为止,大多是政府分下来的对口任务,有时也是地方自己找我们的。 《中国慈善家》:第一个做的扶贫项目是哪个? 宗庆后:我们第一个扶贫投资在涪陵,也是三峡库区。那是1994年,当时省政府动员我们去对口支援,有领导也对我说了,风险太大了。但我已经跟人家承诺了,所以还是坚持做下去了。当时那里的工厂破破烂烂的,工资也发不出来,我们全给收下了,有一个酒厂、一个糖果厂、一个饮料厂,还有一个罐头厂。 《中国慈善家》:当时投入了多少资金? 宗庆后:我们刚开始投了4000万,后来又不断在增加投资。现在已经有四期投资了,还在别的地方建立了分厂。当时它那个地方四面都是山,建厂房很困难,打地基都要靠人往下去挖洞。 《中国慈善家》:现在这些工厂是什么情况? 宗庆后:我们去了以后应该带动了一大轮投资,现在留下的工厂里面,我们的算最好的了。因为我们做得比较好,政府有扶贫任务也就都愿意交给我们做,贫困地区也愿意来找我们。这些项目都发展得很好,不少都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利税大户,所以我们跟达能打官司,很多地方政府都支持我们,因为做了贡献嘛。 《中国慈善家》:有没有你们自己主动寻找的? 宗庆后:很少,基本都是国家任务。比如1997年全国工商联让我们到西藏去扶贫,去考察的企业很多,但那次只有我给投资了。 《中国慈善家》:你不怕风险吗? 宗庆后:任何事情都有风险,我们是扶贫,所以就算有风险也还是要去做的。我们去的时候都是荒无人烟的地方,都需要我们去考察,就跟拓荒一样。如果真的要脱贫的话,就要把它扶植成一个产业,给它一个造血功能。我们投资的工厂都力争做到当年投资当年投产。 《中国慈善家》:你所扶贫的地方解决多少人的就业问题? 宗庆后:娃哈哈现在大约是3万人,杭州就有几千人,其他大部分在贫困地区吧。 “我是实实在在地做事” 《中国慈善家》:在你的慈善观里,简单地捐款只是“输血”,而你更偏重的是“造血式”扶贫。这与好多企业家做慈善的方式不一样。 宗庆后:我提倡“造血”,但“输血”我也做了很多啊,比如我们也捐了很多希望小学,我记得有一年就捐了二十多所,因为希望工程还比较规范嘛。但为什么我不赞成裸捐呢?资本让你在能创造财富的时候创造更多的财富,你全部送完了就没有创造财富的能力了嘛。 《中国慈善家》:你关注你所捐助的公益项目的落实吗? 宗庆后:我没有办法关注啊,中国还没有建立起真正透明慈善制度。捐钱后无法知道给谁了,捐了就捐了。 《中国慈善家》:其实现在有办法关注的。去年福耀玻璃(10.80,0.07,0.65%)的老总曹德旺(专栏)与扶贫基金会合作的西南五省两亿捐助就开创了中国慈善问责第一单。 宗庆后:我现在精力也顾不过来的,觉得总还是发展企业要紧吧。 《中国慈善家》:你在慈善方面怎么评价自己? 宗庆后:我觉得我是实实在在地做事。 《中国慈善家》:你一直强调企业家做慈善的前提是先搞好员工。你的公司有1.7万多名股东,是不是全员持股? 宗庆后:所有员工,三年以上就可以持股,按照技能、工龄、工钱,不同级别。1992年就开始这样做了。这个效果蛮好的,一是要增加老百姓的资产性收入,二是使员工真正当主人。 《中国慈善家》:你觉得你的慈善观念和中国舆论普遍认同的观念一样吗? 宗庆后:有点不一样啊,他们是捐多少钱就算有多大慈善心。我是帮他们富裕起来。 《中国慈善家》:其实你的慈善观可能更符合现在提倡的企业社会责任。但老百姓的观念可能确实不一样,为此你觉得舆论给你的压力大么? 宗庆后:压力是肯定有的,但我这个人抗压还是比较强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最希望建中国的诺贝尔基金会” 《中国慈善家》:你怎么看待自己几百亿的资产? 宗庆后:它是社会的,所以还要再投资,再创造就业机会。 《中国慈善家》:很多企业家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思考他的财富到底何去何从,在美国几乎所有大企业家都成立了自己的家族基金会,然后一代一代地往下传。 宗庆后:他们的遗产税很厉害,他们的资产是死的,而不是活的现金,要继承财产就得交遗产税,他们交不起! 《中国慈善家》:所以你觉得中国目前还是不适合推广这种家族基金会的做法? 宗庆后:我现在不同意这个做法,还是鼓励去投资,但以后或许也是趋势吧……我觉得,老了干不动了的时候,也可以拿一些钱出来这么做吧! 《中国慈善家》:其实美国富豪做慈善不一定都是为了避税吧。比尔·盖茨就不一样啊,他现在可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了。 宗庆后:他的企业已经有人帮他管了。他自己不用操心,企业一样也运转。我现在还没到这个程度呢! 《中国慈善家》:你向往盖茨这种生活吗? 宗庆后:如果企业到这个阶段,我也愿意嘛。其实,我是最希望能建立一个类似诺贝尔奖基金会,鼓励我们国人创新。诺贝尔奖老欺负中国人,哪有中国人的份?其实中国人很聪明的! 《中国慈善家》:如果你建立了类似诺贝尔的基金会,让你自己选择的话,会资助一些什么项目? 宗庆后:我还没仔细考虑过,但主要会是在科研开发上。 《中国慈善家》:你觉得中国慈善业比西方做得好的是哪些方面? 宗庆后:西方的富人做慈善,很多是合理避税,基金还是他控制的。中国做慈善动机更纯粹吧。西方有的慈善基金是把别人的钱放在自己袋里的生意,这并没有增长财富,我们是创造财富搞实业的人。 《中国慈善家》:或许,这恰恰源于我们的制度缺失,而不是动机谁更纯粹的问题。你觉得盖茨和巴菲特去年来华有没有对中国的慈善环境产生影响? 宗庆后:其实我倒觉得他们做得不成功,他们后来也不敢说是来劝捐的嘛。 《中国慈善家》:如果当时你要有时间的话,会去参加他们的晚宴吗? 宗庆后:也不一定。那时刚好要去国外参加福布斯的一个年会,所以没有去。其实,我这个人不大愿意凑热闹的。 《中国慈善家》:你还是那种比较中国式传统、比较低调的企业家? 宗庆后:本来就挺引人注目的了,再高调一点更麻烦。 专访手记 宗庆后朴素的慈善观,惊人地暗合着国际流行的csr理论。如何将这种“智慧”加以制度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命题 一如他的外表很难让人联想起这是位头戴“中国首富”桂冠的实业巨贾,若非与之相聊那样长的时间,谁也不会把他从牙缝里挤出的三言两语,当做什么振奋人心的“首富箴言”大书特书。 三月初的一个晚上,在深藏于车公庄大街普通住宅小区的娃哈哈集团北京办事处,宗庆后刚应付完两家日本媒体和一家中国著名财经杂志的短暂群访,就立即认真而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独家特别专访。于是就有了这期封面故事。这也是我们创刊以来,第一次以企业家作为杂志封面人物。 关于财富,关于慈善,宗庆后的大白话里诸多再朴素不过的理念,实在引人沉思。其中,尤其让我暗自吃惊的一点,是问及对“慈善家”的定义时,他给出了这样的“三段论”答案:“首先要为社会创造财富;第二,先把自己企业的员工弄好,让他们生活富裕起来,收入不断提高;第三,有钱了之后再做点慈善事业,帮助它培育造血功能。” 这个“三段论”,显然不会像他的“首富”名号那样受人重视,恐怕也难以写入慈善思想史,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宗庆后所表达的类似朴素的慈善观,不仅在全国工商联领导人那里有着强烈共鸣(见本期论道《对话经济学家王忠明:慈善是财富的必然逻辑》),更惊人地暗合着现下国际非常流行的csr(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还有诸如“我们的财富,目前无非是以个人的名义在掌管,到一定时候都将是属于社会的”、“救急不救穷”等话语,一同构成了大巧若拙的宗式哲学。 其实从更宽广的历史视角来看,上述财富观和慈善观,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主流看法。这代企业家因日夜奔忙于实业创建和财富积累,虽渐渐掌握些企业社会责任的常识,但对真正意义上的慈善,则往往缺乏更为系统的关注与思考,多在大灾大难时以捐款的形式喷薄其爱心,鲜有将慈善作为事业规划重要方面的。从这个意义上,足见中国首富与世界首富之距。那些流于碎片化而不乏智慧的朴素话语,也将成为一个时代的典型符号。 然而,究竟如何将这种智慧加以制度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命题。今天,相比在商业上日益表现出对资本的开放心态,对于慈善,宗庆后也表示出一些“西学东渐”的愿望,诸如打算通过建立中国版的“诺贝尔基金会”来鼓励国人创新,像极了盛装出发、见贤思齐的虚心学徒。 访问结束后,一向低调而强悍的宗庆后,欣然为本刊慷慨题词——“希望《中国慈善家》杂志能让中国更多的富人关注并投身于中国的慈善事业,让中国的老百姓富裕起来。”这位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代言人笑言,他将来要做“《中国慈善家》代言人”。